冬天的市場
醃鹹菜
除夕夜
放天燈
搓草繩 織草包
收割時
黃昏的菜園
第二季播種
抓魚蝦
端午節包粽子
中元節
採柚子
中秋團圓夜
咦 ~ 你是不是覺得很奇怪 不就是初二回娘家 還用問嗎 ?
嗯 算了一下 我可是初十一 ( 這星期日 ) 才回娘家耶 !
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 所以本來覺得沒什麼好寫的
不過 過去一週 陸陸續續看了格友們各種回娘家的情況 讓我也覺得不吐不快 !
同時 寫這一篇 我也很想看看男性格友們的思維與反應
看到有格友初二是跟著婆婆回婆婆娘家的古厝 所以是四代同堂好熱鬧
還請來外燴辦了好幾桌的流水席 並有長輩對晚輩訴說家族及古厝的故事
還有的格友 她婆婆提早一週先拜拜 除夕那天 她們就全家一起出去玩啦 !
另外 還看到有格友是在除夕夜就回娘家陪爸爸過節 ( 因為格友的媽媽已過世 )
並在年初一跟著爸爸及其他兄弟姊妹去跟媽媽那邊很多年邁的長輩 ( 阿姨等 ) 拜年
然後在大年初二才回婆家一起跟回娘家的姑姑們過節
不過 據格友說 她能夠在除夕夜回娘家 也是經過爭取而來的
這讓我想起一件事 以前有一位同事 她的婆婆對她說 ~
" 大姑 ( 老公的姊姊 ) 要回來過年 今年你初二就不要回娘家了 ! "
聽得我們都覺得莫名其妙 替她大抱不平 她也是百般的無奈
不過 可以理解的是 因為她的大姑住在香港 久久才回來一次
而我這位同事 她是每天下班就回娘家接小孩順便吃晚飯 所以她是天天回娘家的
在這種情況下 她婆婆的要求也不能算是太過分
只能說 最好是透過兒子去溝通 而不要直接對媳婦下命令 媳婦的反彈應該會比較小
但 換個角度來說 她雖然是天天回娘家 但也不是天天都跟姊妹們團聚
眾姊妹都回家了 獨缺她一人 她心裏有委曲 那是一定的 !
我是覺得很奇怪 難道她不能中午在婆家吃 晚上回娘家吃 或是顛倒過來嗎 ?
( 台北跟新竹距離也不是很遠啊 ! )
這又讓我想起另一件事 有次我看新聞挖挖哇
主持人說 ~ 據統計 國內已婚婦女 有高達九成的人第一次在婆家過年都出現心理不適
他說 到現在他回想起來 都覺得對自己的太太及岳父岳母感到很過意不去
原因是剛結婚那年 太太的兄弟都因公或因為當兵不在家過年
其實他應該陪著太太回娘家過年 而不是讓兩個老的獨自過著冷冷清清滿腹心酸的年
因為 他的家有很多兄弟姊妹 大概是五六個吧 !
他們家過年已經很熱鬧 並不差他一個 而岳父岳母家的情況就完全不是這樣
雖然他太太也沒有多說什麼 可是當時心裏的滋味一定很不好受 更別說是兩個孤單的老人 !
我要給他拍手的原因 不是因為他為廣大的女性發聲
而是因為他站在客觀 合情合理的角度看待事情
結婚這些年來 我也不能說是適應了 只能說是慢慢在調適中
我之所以會初十一才回娘家 一方面是因為初二爸媽還在外面玩 還沒回到家
而嫂嫂也會在她台中爺爺奶奶家多待個幾天
二方面也是配合回台南婆家的姊姊 讓他們不會為了回娘家塞在車陣中
我是六月結婚的 所以那年的農曆年還是跟著爸媽及兄嫂一起到宜蘭玩
但想到這應該是最後一次同父母在農曆年出遊 心情就覺得十分沉重
彷彿人生在婚後即將產生巨大的改變一樣
媽媽雖然嘴巴沒說 但是她心裏的不捨 也是可想而知的
記得姊姊剛結婚時 過兩三個月就是新年了
那年我跟爸媽及哥哥去花東玩 少了姊姊 我也是覺得很奇怪 一路上就是覺得少了一個人
連我都這麼覺得 更何況是爸媽 他們心裏可能想著 ~ 女兒這時候是不是正在廚房忙進忙出 ?
我們除夕出發 從台東走南橫到台南 初二到姊姊的婆家拜年
相信我們的到訪 讓初為人婦的姊姊想家的心能夠得到稍稍的安慰
但 當我們即將告別時 相信當時姊姊的內心一定也是相當不平靜 強忍著淚水的
倒也不是我貪玩 我只是很難不去回想過去跟家人過年的快樂回憶
跟現在對照 我對過年已沒有任何期待
儘管公婆對我很好 說來慚愧 ~ 我幫的忙也不是很多
但想到一成不變的過年形式 不但不快樂 甚至覺得討厭
不是我不想像格友一樣爭取 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跟我一樣
能在童年擁有一個不一樣的過年回憶
對他們而言 過年不該是除了拜拜以外 能做的事就只是看電視跟玩電腦 ( 害我大過年還要拉高分貝罵小孩 )
這些年我一直在調適 一方面是考慮公婆年紀大了 儘量順著他們 一方面也是不想讓爸比為難
( 題外話 : 以前有個男同事 父母雙亡又是獨子 有女同事半開玩笑地說 " 光是沒有公婆這點 你就可以加二十分 "
她沒想到我這位男同事每年要四處奔波掃四個墓 ~ 父母及爺爺奶奶的 )
但 在我內心 卻也不斷出現掙扎的聲音
公婆老了 難道我的父母就不老嗎 ? 我都不知道還能跟他們過幾次年啊 !
尤其這幾年 爸爸已經不太喜歡出遊 ( 過夜在外 ) 能陪他們出遊的機會實在不多
農曆年因為有伯母及伯母家親戚許多人一起同行 他才提得起勁
如果說 孝順父母 陪自己年邁的父母過年 竟須要透過 " 爭取 " 才能如願
這實在是一個推動兩性平權的社會最大的諷刺
格友因為媽媽過世 才能回家陪爸爸過年
去年 我也因為爸爸開刀住院 破例提早在初一北返到醫院陪伴
難道 難道在我們這個社會已婚婦女的地位 就只能是這樣 ? 連孝順都要遵崇男尊女卑嗎 ?
爸爸當時在加護病房 倚賴呼吸器神智還不是很清楚 難道我只能卑微地在這種時候陪伴自己的父母 ?
以前 在我的認知 我以為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是因為過去農業社會交通不便
遠嫁外地的女兒可能無法常常回娘家
加上兄弟姊妹眾多 如果沒有約定俗成 女兒們想要回家跟家人團聚可能難如登天
現代社會 出嫁的女兒想回家就回家 已經沒有約定初二回娘家的必要
一直到最近 我才從網路上得知 初二回娘家的習俗竟然是因為 ~
除夕、初一禁忌女兒回娘家 以免導致娘家赤貧或給娘家招致厄運
( 想出這些歪理的人 我很懷疑他的腦袋是不是有問題 ? )
古時候甚至還有女性不能擅自歸寧 必須由娘家兄弟前來迎接的習俗
( 這我也搞不懂 如果娘家姊妹眾多又分居各地 只有一個哥哥或弟弟 那要怎麼迎接啊 ? )
這種不合時宜 以男性為尊 早該破除的陋習 實在沒有遵行的必要啊 !
習俗也只是古時候某個人或某些人訂的 為什麼他們認為對的 我們就要同意及遵守呢 ?
我總覺得 習俗既然是人創造的 也沒有什麼理由是不能改變的
不管是合理或是不合理 習俗都應該為了符合人的實際需要 而不是自創一些綁住自己的習俗
每次看婆婆準備拜拜的東西 我都搞不懂這盤菜放前面跟放後面有這麼大的差別嗎 ? ( 最後不也是我們吃下肚! )
我也搞不懂水果都已經疊得像山一樣高了 為什麼還要數幾顆 ?
十六顆一定比十二顆好嗎 ? 十顆一定比八顆好嗎 ? 我實在是不懂啊 !
以前小時候 隨著外婆到鄉下住家附近的廟拜拜 阿嬤也只準備二三樣餅乾及水果 沒有雞也沒有魚
可是 阿嬤每次都要擲筊 然後口中唸唸有詞
看得出來她是在祈求菩薩保佑子子孫孫健康平安 事業學業順利
我一點都沒有因為阿嬤準備得很隨便而覺得她沒有誠意
因為 即使當時才念小學的我 都看得出來阿嬤有多虔敬
再過個二十幾年 我也要升格當婆婆了 如果你問我 到時候要怎麼過年
我會說 ~ 輪流過 ! 就是一年在自家過 一年讓兒子陪媳婦回娘家過
不然就是兩家人相約一起吃年夜飯或共同出遊 這樣不是很公平 這樣不是很圓滿 很好嗎 ?
雖然在我的潛意識裏 我會希望兒子結婚的對象是有兄弟姊妹的
( 這倒不是歧視獨生子女 因為獨生子女並不見得比較驕縱 其實要看父母的教養態度 )
主要是不希望將來孩子的孩子 沒有阿姨 沒有舅舅 也沒有表哥 表姊 表弟 表妹
這樣我覺得孩子是很孤單的 ! ( 就是除了父母及兩邊的阿公阿嬤 什麼都沒有啦 ! )
但 這也不是我說了算 畢竟在這少子化的時代 嫁娶的對象是獨生子女的機率實在是太高了
想想 如果媳婦的家中沒有其他兄弟姊妹 大過年就只有老父老母兩個孤單老人 ( 更何況有的還是單親 )
這教媳婦如何能開心過年 ? 這又教從小看她長大 愛她寵她的父母情何以堪 ?
即便媳婦家中還有其他兄弟姊妹可以陪伴父母 我覺得輪流過年也都是合情合理的
有一天我們都會當人家的公公婆婆
當公公婆婆時也別忘了我們也曾經為人子女的那種心情
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兒子 媳婦孝敬我們
我們怎麼能夠不讓媳婦 ( 及兒子) 去孝順自己 ( 對方) 的父母 ?
如果你 ( 妳) 希望你 (妳) 的女婿在家事方面多分擔 ( 應該說是跟女兒一起承擔 )
你 ( 妳) 又怎麼能夠不准自己的兒子走進廚房呢 ?
如果你 ( 妳) 希望自己的女婿是位好好先生 是一個新好男人
你 ( 妳) 又怎麼能夠不准自己的兒子當個好好先生 新好男人呢 ?
身為媳婦或身為兒子的你 請不要說這有多困難
二十年前 有誰想到年菜外賣可以大行其道 ?
* 內政部雖呼籲 ~ 配合現代環境變遷 以平等尊重的思維
改變男尊女卑、本家/ 外家的傳統觀念 例如 : 除夕圍爐、初二回娘家習俗
建議以家族成員需求為團聚時間 而非傳統的婆家守歲圍爐
但如果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不改 這些宣導也是罔然
* 以上畫作 攝於素人畫家李涼阿嬤的 " 冬藏 心團圓 " 畫展
現年八十幾歲的李涼女士 從 73 歲那一年才開始提筆創作
她說 " 人啊 .... 活著 就愛有一咧夢..... "
她的多幅作品被張榮發基金會等企業及其他個人收藏家收藏
她說 " 如果能將心中思念的情景用畫筆繪出來 那心中就會充滿多少的喜氣與快樂啊 ! "
阿嬤用這樣的心情描繪她兒時台灣農村忙碌及歡樂的景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