橘之鄉的玻璃咖啡屋
純白 夢幻的佈置
座位不多 空間卻很大
位於一旁的 DIY 教室
有鄉村風的味道
咖啡屋一角
鏡子做的 menu 很特別
寬敞的 DIY 教室
讓人感到舒適 溫暖的空間
充滿明亮 溫馨感
各種造型燈具 別有特色
準備做蜜餞 DIY
利用工具將金棗壓入瓶中
伴入砂糖 混合均勻
最後裝瓶的成果
製作蜜餞的步驟 ~ 選果 分級 清洗
針刺 漂水 殺菁 糖漬
乾燥完即為成品
台灣許多工廠轉型作觀光工廠雖然是近幾年的事
不過 我第一次到橘之鄉已經是二十一年前的事了
那次從雪山歸來到宜蘭用餐 接著下午嚮導就帶我們到橘之鄉品嚐蜜餞
印象中 十四年前從南湖下山時也來過一次
不過 那時候雪隧未通車 往返宜蘭台北都是繞著北宜公路 而當時橘之鄉還是舊式的工廠
如今再訪橘之鄉 經過改造的它面貌已經大為不同 也難怪假日總是吸引許多來客
但 如果說橘之鄉是靠蜜餞形象館撐起亮麗的業績 這樣說也不完全對
因為 堅持品質才是成功之道 這次來到橘之鄉 讓我對這家已經有 33 年歷史的老工廠有了更多的認識 ~
每年十一 十二月是金棗的盛產期 金棗也是當地人喜歡用的祭祀果品
當初橘之鄉的老闆娘只是隨手摘來做了一些蜜餞
沒想到有人愛吃 就這樣開啟了創業的契機 完全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!
不過 經營蜜餞工廠可不是一路都這麼一帆風順
本身是學農化的老闆娘洪美芳說 " 我不知道金棗這麼容易壞掉 尤其遇到下雨天 金棗淋雨就壞了"
在摸索試做的過程 做得好就請人試吃 做不好就乘夜裏偷偷拿去倒掉
老闆林枝漫說 ~ " 我阿嬤曾經對我說 你做的東西如果不敢拿給阿嬤吃 你就不准拿去賣 "
就是因為阿嬤的教誨 讓橘之鄉始終堅持蜜餞應該是回歸大自然的果實
不應該添加任何糖精 色素 香料 漂白劑 及防腐劑 因為這樣堅持品質的信念 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
當大陸金棗打亂了本地金棗的價格 棗農因為價格慘跌紛紛放棄耕作時 林枝漫訂出比市場還高的價錢向果農收購
他珍惜屬於宜蘭的特產 ~ 金棗 更瞭解果農的辛苦 因此承諾要照顧他們
因為從小就跟著家人在金棗園採果 冬天多雨的宜蘭 採金棗卻是件辛苦的事 " 手酸 雨水卻沿著袖口流進身軀 "
" 好不容易摘滿整台車 父親將金棗送到蜜餞廠時 先前說好五塊半的價格 卻被砍成五塊
父親最討厭不守信用的人 很有骨氣地將整台車的金棗載去倒掉 "
所以他不希望果農再面臨這樣的處境
以前 我以為金棗就是金桔 原來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果樹
為什麼叫作 " 橘之鄉 " 因為在本草綱目中金棗原名為金橘 而宜蘭是金棗的故鄉
金棗雖然不是台灣的特有種 可是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已經一百多年了
全台灣有八成以上的金棗樹都集中在宜蘭 含括礁溪鄉 員山鄉 及冬山鄉
原因就是因為多雨的宜蘭 山坡地攝氏 22 ~ 28 度的氣候條件最適合金棗的生長
先前我對金棗沒有特別喜好 最多在天冷時 我會喝喝金桔茶暖身
上次去金瓜石入住緩慢時 晚餐有一道 " 三星青蔥櫻桃鴨" 讓我覺得十分驚豔 ( 好想再吃一次喔 ! )
我才發現原來金棗也可以入菜 而且竟然這麼的美味 !
小朋友開心地做著蜜餞 DIY 小心翼翼地將一顆顆金棗壓入瓶中 再放糖及少許的鹽醃漬 最後裝瓶
手裏拿著寫有自己名字標籤的金棗蜜餞 哥哥和弟弟臉上寫著滿足的表情
看到他們吃著自己做的蜜餞 似乎更能體會食物的美味
這趟宜蘭行本來是為了去看落羽松 但錯過了它最美的時間
來到橘之鄉參觀 也算是意外地小有收穫吧 !
* 橘之鄉 ~ http://www.agrioz.com.tw/